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聚焦联合会动态 赵蓬奇接受《中国国情国力》杂志专访

赵蓬奇接受《中国国情国力》杂志专访

 

原题:参与社会治理  推动社会工作

——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蓬奇

记者:张涵

发展社会工作,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作为我国团结和联合从事社会工作的单位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如何以其独有的特质和优势参与社会治理?目前社会工作面临的发展困局有哪些?为此,在3月18日第8个“国际社工日”来临之际,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蓬奇。

社会工作和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轨迹相伴随

记者:民众普遍对社会工作不很了解。请您谈一下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轨迹?

赵蓬奇: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起源于100多年前的西方国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增,需要以社会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专业方法介入解决社会问题,专业社会工作由此产生并不断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社会的转型,社会关系发生改变,社会问题显著突出,促使社会工作受到政府有关方面的重视。以1987年民政部在北京召开的“马甸会议”为标志,我国社会工作经历了教育起步、实务探索和提速发展三个阶段。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社会工作的发展,大体上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轨迹相伴随。

近年来,在中央精神的鼓舞下,在民政部和相关领导机关的推动下,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迅速。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都在不断扩大,目前全国持证社会工作人才已达12.38万人,并形成了一支已突破36万人的社会工作服务队伍,成为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工与义工、志愿者的区别及与社区工作的关系

记者:目前人们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了解和认知相对模糊,请简要介绍社会工作者与义工、志愿者的区别?

赵蓬奇:志愿服务发源于西方,早于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先驱”或“基础”。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在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服务目标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性,因此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也要看到二者的区别。我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社工强调的是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志愿服务更侧重于只要有热情、爱心、有诚意就可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二是社工要遵循严格的专业伦理和价值。社工强调的是“助人自助”,志愿服务更多是“助人”。社工作为职业要受到政府和社会的严格约束,在价值理念、操守要求、道德守则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考核;而对于志愿服务来说,则要求相对宽松些。三是社工需要有从业资格。社工是“职业”,志愿服务是“业余”。自2008年起,国家人事部、民政部就开始了社会工作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做为我国第30个职称纳入专业职能序列。而义工则不需要专业资格的限制。社工由于职业设置严格和专业要求高,人数相对较少,而志愿者队伍相对庞大,社会覆盖面较广。四是社工是受薪人群。社工是拿薪资的专业人员,有人称社工是“职业雷锋”。而义工则是无偿地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社会工作以其专业化、职业化为志愿服务提供指导和参考,可以带动志愿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志愿服务可以以其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成为社工的天然同盟军和重要人力资源库。因此,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相互之间应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现在很多地方在探索实践“社工带义工”、“社工+义工”的做法,或者说“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这是很有意义的,这样才能更大效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记者: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工作是一种什么关系?

赵蓬奇:社区是社会问题反映最集中的地方,社会工作的主战场应该在社区,社会工作者应该是社区工作的骨干。前不久,民政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指出社区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服务的主要平台,并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确保社区社会工作落实到位。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系统地明确社区是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城乡社区作为社会工作的大舞台,需要有越来越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

 

社会治理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您认为这对于社会工作的加快发展具有什么意义?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赵蓬奇:我特别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这两个提法,因为它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和空间。过去我们都说社会管理,现在强调社会治理,一字之差,本质区别,过去是一元化,现在是多元化。我们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应当抓住这个机会,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社会工作。

同时要充分发挥协会的引领和联合作用。中国社工协会作为全国性的社会工作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等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在社会工作整个领域当中的引领和联合的作用。我觉得,在引领方面,目标就是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而努力。也就是说协会要在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实务探索、专业人才培育、行业组织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建设上,着力推进社会工作全面发展。在联合方面,我们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全国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组织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发展的平台,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形成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社工理论和实务体系

记者:当前制约我国社会工作整体、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赵蓬奇: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作为正在成长中的新生事物也遇到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社会工作还缺乏制度保障和顶层设计。一些地方党政领导缺乏对社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和引导不够,政策和制度保障不强。社会工作纳入《社会救助法》是个里程碑事件。据说,有关方面正在推进“社工师”的立法进程,这对发展社会工作极具关键性。

其次是社会工作理论实务本土化的问题。西方的社会工作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要学习,要引进,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怎样用整合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我们党的群众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同社会工作相融合,重点解决好“实务”问题,让受助对象容易接受很重要。

第三是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低。社会工作作为新生事物,公众接受需要时间。社会上有许多人将“社会工作者”等同于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容易挫伤广大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降低其的自我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而且社会工作涉及到隐私和信任度问题,需要公众开放的态度,社会工作者也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善于向社会宣传社会工作,提升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 

第四是组织结构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社会工作行业组织是协助政府管理社会工作事务的重要助手,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机构进行自我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平台。但社会工作行业组织过于依赖行政部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还比较弱。

另外,社工工作内容行政化也是专业社工面临的执业困惑,社会工作者职业目标定位模糊也导致了社工转行较多,人才流失严重。

记者:对此,您认为应该有什么对策和建议

赵蓬奇:加强社会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个就是社会工作要“接地气”。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需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这就是要整合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既要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念,也要整合中国主流意识与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念。通过梳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的成果,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先进理念,挖掘本土的优秀思想,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和容易接受的理念,推动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第二个就是提升党政领导干部重视度,加强政策保障。用各种方式和途径来推动、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发展社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让他们能够真正重视社会工作。要使社会工作有强大的政策保障和支撑,特别是在社会工作的立法上,必须从顶层设计上综合考虑,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另外,社会工作说到底是社会化的工作,应当把政府购买服务的机构、政策、模式设立清晰,加强落实。第三个就是要重视社工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央提出我国2015年要培养50万人社工专业人才,2020年要达到145万人。但我国目前社工专业人才队伍无论是“质”,还是“量”,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建设专业的人才队伍。比如专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以职业培训的方式来提升专业队伍的素质和扩大专业人员的数量。

 

培养本土化的专业人才队伍

记者:目前我国严重缺乏专业社会工作者,但是也看到媒体报道一些地区存在专业社工流失或持证社工不愿从事社工岗位的现象,对此您怎么看?

赵蓬奇:制度是保障,机制是关键,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更要注意健全机制。我感到最重要的是四个机制。

一是社工人才水平提升机制。要形成一种有效地培养、提高和考核机制,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培训,解决好“有专业的不在岗,在岗的不专业”的问题。对于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社会工作基础的从业人员,要加强社工实务的培训,着力提升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对于没有受过专业知识学习和训练的人员,要通过再教育、培训等各种方式着力增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其用专业的社工方法开展社会服务的能力。

二是社工人才保障机制。要针对社工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设计一套社会工作者的选拔、培养、使用、薪酬、考核、激励等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保护和激发社工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三是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要抓住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激励、保障和促进社工行业组织及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等环节,抓住一些难题,如采取岗位购买,或是项目购买来加快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使社工从业组织和个人都有持续发展的“安全感”。

四是完善法制保障机制。在我国了解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具体工作内容的人并不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作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必须要有完善、规范的法律来引导和保障。要像《会计师法》、《律师法》等一样制定《社会工作师法》,切实保障社会工作者的相关待遇,切实保证社会工作者拥有良好的工作氛围,切实稳定专业人才队伍,为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大力加强民办社工机构建设

记者:近年来各地民办社工机构如火如荼,您如何看待这一情况?对广大民办社工机构如何进行有效评估和督导?

赵蓬奇: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目前,我国民办社工机构发展迅猛,在2013年上半年时全国民办社工机构才1400多家,还在快速发展。到年底就已经发展到2400多家。对于这一良好态势,中国社工协会将进一步地做好引导、扶持、规范和促进工作。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扶持民办社工机构。民办社工机构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重要模式,我们应当积极扶持并大力发展。除了在政策上呼吁各地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外,还应当重视引导提升民办机构的服务能力。同时要关注它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民办机构之间存在着过度商业化、资源恶性竞争化等问题。要通过制定“行业公约”、“评估标准”等加强自律。

另一方面我们设立了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委员会。为应对这个新形势,中国社工协会在2013年底专门设立了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委员会。旨在为广大的民办社工机构搭建一个平台,解决好民办机构的资源整合、机构自律以及建设标准等问题,希望能为民办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探索出一些好的路径。

(本文刊登于《中国国情国力》杂志2014年4月总第255期,此文略有改动)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trends/2014/0410/131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