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创新 北京市朝阳区创新“三社一体化”社区治理模式

北京市朝阳区创新“三社一体化”社区治理模式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深化改革要求,也切实为社区居民搭建一个相互沟通、建立互信关系的平台,北京市朝阳区选择10个社区开始试点“三社一体化”社区治理模式建设项目。

这10个试点涵盖了老旧小区、老城拆迁安置房、农转居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商品房和新农村建设房等各种社区类型;总覆盖人口达10 万人,其中流动人口约2.66万人;社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人口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之前,社区里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公益事业者寥寥无几,社区民主自治意识淡薄、自治能力欠缺。

“三社一体化”项目的含义是,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在每个社区建起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社工服务站,进驻持证社工,为社区提供专业社工服务,培育孵化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并以专业社工为引领,以社区社会组织为组织机构,建立起一个民主的社区自治体系。在淡化社区工作行政化色彩的同时,建立健全社区支持网络,组织社区居民依法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归属感和人文关怀,促进社区文明、和谐与稳定。最终,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方式,初步形成政社合作、依法共治的新型社区治理体制。

自2013年6月起,试点社区着手建设社工服务站,总计有39 名持证社工接受7次集中培训指导和27次现场指导,每天通过网络和电话紧密交流,在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努力实现了社工工作的本土化。截至2013年底,社工们总计完成了85 个个案服务,会谈时间达到230 个小时;完成了22个小组服务,服务2925人次;在平时的社区工作中89 次使用专业工作方法,服务覆盖15460人次。

同时,作为项目最重要的中心任务,通过全体社区工作者和社工们的紧张筹备,10个试点社区相继成立了各自具备自治能力的社区社会组织。这10 家社区社会组织个人会员达到2514 人,单位会员为179个,下设39个机构;195名居民被选入理事会,占据总计256个席位的76%,成为主体力量;而社区社会组织领导层68个职位的一半由普通居民担任。伴随着居民骨干力量培养力度的增加,这一比例还将持续增长。

如此一来,社区各项资源得以全面重组,92 个草根组织、895 个社会单位、3020名志愿者乃至8400 元捐赠资金以及场地设施等各类资源被系统化地合理分配,也为社区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坚实基础。

一旦居民成为社区自治的主体力量,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其综合自治能力随之大大增强。10个社区社会组织自成立以来,实施自我组织协调管理98次,组织志愿服务192次,组织各类教育培训119 次,组织社区节日等大型庆典活动31 次,累计参与人次超过3.5 万。与此同时,通过“三社一体化”项目的实施,各试点社区广泛宣讲中央改革精神,教育居民在宪法保障下享受权利的同时,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实现民主自治,提升其公民意识、社区意识、民主意识和自治意识,进而调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在整个试点过程中,运用现代科学的项目运作管理方式替代传统的居委会工作管理方式,实现资源配置、工作质量、效率和产出的最大化,对于社区也是一次不小的进步。例如,培训指导社工书写规范、标准的项目申报书,在项目执行中各种会议有记录、有纪要、有决议,对项目执行中的图文资料进行专门归档,需提交月度总结报告、项目中期总结报告和绩效报告等。同时,对于每项服务活动均严格按照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和程序进行,确保实现社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

归根到底,“三社一体化”建设项目的核心目标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通过在社区组织居民成立具有自治能力的社区社会组织,赋予居民以此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权利和义务。但居民如何真正实现依法自治?破解当前社区建设瓶颈的“药方”是重建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化社会,而组建社区社会组织恰恰可以通过居民开展、参与活动,推动居民组织化、社区法制化、民主制度化的进程。

此外,每个社区根据实际情况申报了项目预算资金。每个社区的资金均由区财政拨付给社区所在地办事处账户,资金管理和使用均由地区办事处严格把关,申报审批流程执行使用。且各社区每月有督导检查,终期有审计,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

回首2013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仍然存在社区工作人员短缺和行政化体制难以保障人力资源、社工综合能力有待提升乃至社工和居民对于社会治理改革的认知不到位等问题。但10 个试点社区中,50%入选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的成绩,支持朝阳区在2014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推进此类社区治理方式的改革。(汪文新)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innovation/2014/0410/129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