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理论研究 社会工作:怎样看?怎么办?
社会工作:怎样看?怎么办?
发展社会工作,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怎样认识和理解社会工作?如何推动和落实社会工作?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里,我们试图从十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和办法。
一、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在,掌握未来。了解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对为什么说社会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为解决社会问题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的理解。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起源于100多年前的西方国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增,需要以社会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专业方法介入解决社会问题,专业社会工作由此产生并不断发展形成。我国建国前曾有社会工作探索。建国后,社会学被取消,社会工作停滞。
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的转型,社会关系的改变和社会问题的突出,社会工作引起政府有关方面的思考与重视。以87年民政部在北京召开的“马甸会议”为标志,我国社会工作至今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三个阶段,大体上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轨迹相伴随。
可以说,社会工作无论是从西方发展的历史,还是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的历史看,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工作其本质就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这既能加深我们对社会工作是“历史必然产物”和“重要制度安排”的理解,最主要的是转变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识,充分了解其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坚定我们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信心。
二、把握形势。对形势能否正确认识,是能否抓住机遇、采取主动、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我们把握形势要从三个方面看:
第一,要从我国社会管理变革的大形势看。我们通过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和现代社会管理模式的比较,会进一步认识专业社会工作在当前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社会管理突出的表现是以党建网络和行政(单位)体系覆盖社会,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为主。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给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带来冲击,新的形势需要创新现代社会管理模式。现代社会管理模式突出的表现是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格局,来实现党和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善治共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第二,要从社会工作发展的态势看。我国社会工作目前发展形势可以用“提速发展,全面推进”来概括或形容。说“提速发展”主要是指2006年以来,中央每年都有相关重大政策和举措出台,来加快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说“全面发展”,一个是指在地域上,以前,一般是说社会工作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发展较早,即“北、上、广、深”,现在则是“东、西、南、北”都在推进;另一个是指在领域上,社会工作在继续深入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同时,在司法、医务、企业、学校甚至民族、计生、信访等多领域得到重视与拓展。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国进入社会工作大发展的最佳时期。当然,我们在看到社工事业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问题的一面,最主要的是社会工作认知度低,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岗位设置需要进一步明确,配套政策需要跟上,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
第三,要从社会组织改革的趋势看。从近年来中央发出的声音和一些地方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来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做法需要引起社会工作管理者和从业者的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最主要的:一是突破社会组织双重管理的体制障碍,探索建立统一直接登记的新体制;二是转移政府职能,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减免相关税费,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空间;三是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孵化机制,形成培育社会组织健康成长的支持体系;四是加强评估问责,建立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体系。这些改革措施,既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前提是思维方式,也就是把握形势的判断思维、洞察趋势的前瞻思维和破除惯性的创新思维。看不到这一点,我们的工作将失去主动,处于被动。因此,当我们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形势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后,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社会工作,不做社会工作的积极推动者。
三、抓住关键。关键就是如何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问题。社会工作不等于通常我们说的业余工作、志愿工作。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源于西方的一种助人专业和职业;是以恢复和发展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为主要内容;是社会福利(国际通用的广义概念)的传输机制,具有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一般来讲,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价值观,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关注民生,促进和谐。二是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在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增能理论等。三是专业技能,一般来说是掌握个案、小组、社区和行政的工作方法。
深层次说,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不能不谈及本土化的问题。因为我国也有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工作方法,怎么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需要在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一是融合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既要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仁爱大同、民本敬老;佛教的众生平等、积德行善;道教的以生为本、太平世道;伊斯兰教的斋礼戒行、施贫济困)与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念,也要整合中国主流意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系、“三个代表”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等)与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念。通过梳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的成果,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先进理念,挖掘本土的优秀思想,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和容易接受的理念,整合中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使其能成为反映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二是整合中国社会工作者队伍。我们现在已初步形成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但必须看到建国以来,我们也有自己的社会组织优势(民政、工、青、妇组织),也有行政性和半行政性的社会工作,开展了大量活动,其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归纳,以资专业社会工作的借鉴和利用。三是整合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找出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异同,相互吸纳借鉴才能保障社会工作专业的顺利发展。总之,通过“整合”,我们才有可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水平较高的本土化社会工作。
四、突破难点。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工作,是为被服务对象提供有效服务、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工作,因此,也是实务性很强的工作。社会工作在社会上目前普遍存在着认同度低的问题,其中的瓶颈是怎样解决好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实务操作问题。我国目前社会工作实务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实务工作如果不重点抓起来,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我们要注意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实务建设,积极总结推广实务工作经验,注重社会工作服务的成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本土鲜明特色的实务工作体系。
社会工作实务就是指社会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怎样推进实务建设:一是抓好教育与实务相结合,鼓励老师、学生要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建立社工实务联系点,通过实践,提高专业素质和实务能力;二是注意建设社会工作实务创新基地,总结实务案例经验,运用典型引路;三是推广社会工作标准化,促进社会工作实务规范有效开展;四是抓好项目运作,通过项目的运作来不断提升实务能力。
总之,要通过社会工作实务的探索形式,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社会工作才能真正得到领导重视,百姓接受,社会认可,中国的社会工作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五、制度推进。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创新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们说制度推进,就是指要把社会工作做为现代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制度保障来建立、来完善。
我们要从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看待“制度推进”的重要性。一是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和“服务至上”的理念与之高度契合;二是社会管理针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大量涌现和矛盾的极其复杂程度,需要大量专业社工人才介入;三是社会管理要强调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社会工作提供人性化及柔性化的服务为社会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社会管理强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工作具有“社会化”属性,社工活跃在各相关社会组织中,对激发社会管理活力有积极意义。可见,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制度推进”。
鉴于此,党和政府一定要注意从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实施上来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国情所决定的。这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大量的这方面的工作,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是深圳的“1+7文件”,从社会工作整体规划、队伍建设、岗位设置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对全面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从目前社会工作发展的情况看,在制度推进上最主要的一是要将社会工作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二是要明确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三是要细化社会工作岗位人员管理;四是要加大相关行政部门、企业和群团组织使用专业社工的力度。这些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六、创新机制。人们常说,制度是保障,机制是关键。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更要注意健全机制。主要有:
一是社工人才水平提升机制。这里强调的是要形成一种有效的培养、提高和考核机制,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培训,解决好“有专业的不在岗,在岗的不专业”的问题。对于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社会工作基础的从业人员,要加强社工实务的培训,着力提升他们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对于没有受过专业知识学习和训练的人员,要着力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他们用专业社工方法开展社会服务的能力。
二是社工人才保障机制。要针对社工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设计一套社会工作者的选拔、培养、使用、薪酬、考核、激励等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保护和激发社工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三是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要扣住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保障和促进社工行业组织及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等环节,抓住一些难题,如是采取岗位购买,还是项目购买,或是机构购买来加快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使社工从业组织和个人有“安全感”,为社会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四是完善法制保障机制。在我国,虽然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作为名词已经为大家所熟悉,但了解它们的具体内容的人并不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作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必须要有完善、规范的法律来引导和保障。我们有了一些政策规定,但当前最主要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制定,例如像《会计师法》、《律师法》等一样制定《社会工作师法》,切实保障社会工作者的相关待遇,切实保证社会工作者拥有良好的工作氛围,切实稳定住专业人才队伍,为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七、理顺关系。处理好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寻找解决好我们面临问题的办法的关键所在。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都是从处理“关系”入手来破解中国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在推进社会工作过程中,有这样几个关系尤其需要正确处理。
一是党委政府推动和社会组织运作的关系。在中国,尤其是社会转型期间,推动社会工作必须要政府主导。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逐渐形成,公共服务方式的渐进转变,社会组织的力量和作用逐步突显,尤其是社会工作“社会化”的特点,能够也应当起到党委政府的“防火墙”作用。因此,推动社会工作要坚持“党委政府领导推动,社会组织主动参与,有关各方紧密合作,共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式。
二是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做好群众的工作。从党的历史、新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前景看,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改进群众工作,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发展社会工作。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密切相联,表现在:宗旨上具有相通性;内容上具有重合性;方法上具有互补性,在某种意义上讲,群众工作就是广义上的社会工作,而社会工作就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群众工作。两者要互相沟通,互相配合,互相学习,互相支持,提倡“普专结合”和“兼专结合”,使社会工作更加符合国情,使群众工作更加科学先进,共同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三是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关系。无论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各种社会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是在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社区。因此,城乡社区是社会工作的大舞台,是社会工作的主战场,两委组织就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载体,两委成员们应该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两委干部一方面自己要身体力行,成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和骨干分子;一方面要积极培育社区社工组织机构,发挥专业社工人员作用,以提升城乡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
八、行业推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人们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为了完成社会工作的历史重任,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搭建社会工作发展的平台和社会工作人才的载体,形成社会工作的网络,推进社会工作的行业化进程。主要是:
一是积极推动建立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包括协会、联合会、促进会等。社会工作行业组织是协助政府管理社会工作事务的重要助手,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机构进行自我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平台。社会工作行业组织要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和联合本地区社会工作领域的组织、机构和个人,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发展,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目前,与社会工作发展大形势相伴随,社会工作行业组织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数量不断增加,影响不断提高,网络逐步形成,但远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培育、建立和发展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一些地方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在党委政府领导下,采取“以会带所”的模式可以引发思考和借鉴。
二是培育和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使之成为社工专业人才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社会工作的历史以及各国经验表明,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推动社会工作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社会化”的特点也需要我们重视和培育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这既是社会工作事业的生力军,也是解决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事实上,在我国凡是社会工作整体发展较快、较好的地方,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是要积极在相关社会公益组织内开发社会工作岗位,使社会工作在更广阔的公益领域内发挥更大、更充分的作用。目前,我国社会公益组织迅猛发展,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在相关社会公益组织里设计和设置社工岗位,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吸纳和使用社工。通过专业社工的参与和引领,可以使我国社会公益事业水平得到提升,作用会更明显。
九、双工联动。“双工”是指“社工”与“义工”,义工也称志愿者。志愿服务发源于西方,早于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先驱”或“基础”。因此,社会工作同志愿服务是一脉相承的,在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服务目标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性。
但是,两者毕竟有一定的区别,一是社工强调的是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志愿服务更侧重于只要有热情、爱心、有诚意就可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二是社工是“职业”,志愿服务是“业余”;三是社工强调的是“助人自助”,志愿服务更多是“助人”;四是社工做为职业要受到政府和社会的严格约束,有价值理念、操守要求、道德守则等方面的严格考核.而对于志愿服务来说,要求相对宽松些;五是社会工作者由于职业设置严和专业要求高,人数相对少,而志愿者队伍相对庞大,社会覆盖面广。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社会工作以其专业化、职业化为志愿服务提供指导和参考,可以带动志愿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志愿服务可以以其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成为社工的天然同盟军和重要人力资源。因此,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相互之间应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各地的经验简洁说就是“社工带义工”、“社工+义工”,或者说“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这样才能更大效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十、加强宣传。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是使社会工作获得社会认同,吸引社会支持的重要举措,在营造全社会重视社会工作、提升社会工作影响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家认同这样一个事实,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人尊重。而我国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社会上有许多人将“社会工作者”等同于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容易挫伤广大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降低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这里固然有着不同的原因,但是,缺少积极的正面宣传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形式,向社会宣传社会工作,让社会接受社会工作。
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更需要社工们学会“自我宣传”。初步想法:一是建立全国性的社会工作宣传体系,整合现有宣传资源,凝聚宣传力量,策划宣传活动,为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各地各方面已有网站的基础上筹建“社工中国网”,该网要服务全领域,面向全社会,成为全国社会工作宣传的最大门户窗口;三是加强同各地各级的宣传和信息的联系与沟通,大家在宣传本地区社会工作行业组织所做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为相关方面提供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做大做强宣传工作。四是要注意典型宣传,通过榜样的力量,介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感染社会公众,赢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五是打造社工文化。这也是宣传社工的很好形式,通过打造社工文化,提升社会工作的“软实力”,塑造“社工人”形象,让社会各界更多的了解社工、认识社工、接受社工、支持社工,促进社会工作事业更快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research/2014/0331/126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