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社区 农村社区工作的拓展:燕京大学的清河实验
农村社区工作的拓展:燕京大学的清河实验
1928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决定选择一个村镇进行农村社会改造的试点,于是他们找到了距离北京德胜门18里的清河镇,开始了为期将近10年的试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改造农村社会的所有实验区里,只有燕京大学主持的清河实验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实践,因为参加实验的人员均是受过社会学专业训练的燕大师生,所以这一实验的解剖价值比较高。
起步:一项细致深入的社会调查
1928年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开道带领一个调查组(由3名调查员组成)进驻清河镇,对清河镇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普遍调查。这次调查的结果以《一个市镇调查的尝试》为题刊登在1931年6月出版的《社会学界》第5卷上,据此我们可以窥见20世纪20年代北方农村市镇的基本情况。
清河镇的范围大约为0.23平方公里,人口2437人,因此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572人。清河镇作为一个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有各式各样的店铺。所调查的122家店铺,规模在1--18人之间,平均5人。经营方式几乎全部为传统作坊。
在历史上,清河极具战略地位,北平通向张家口及蒙古等地的大道经过镇的中心。但自从北平——绥远铁路通车之后,清河的重要性已被削弱。铁路在清河设有一站,原本期望有利于清河的发展,但火车站距镇中心尚有一段路程,加上停车的时间很短,旅客及货物一般不在此地停留。当地人的交通工具则有人力车、骡车、自行车、驮子等。一条河横穿清河镇东北部,将镇子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区域:北面是典型的农业区,村庄之间相距较远;南边人口密集,是一个受北平影响大、与北平关系密切的区域。
这次调查还利用统计数据揭示出了中国的某些社会结构与其他国家的差异,并澄清了原先的一些模糊认识。比如,一般都认为中国流行的是大家庭制度,有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税法。然而此次调查显示,清河最普通的家庭是由夫妇及其子女组成的,每户平均4.9人,每个家庭平均4.8人(家庭只包括有血缘、婚姻关系的成员,一般比“户”小)。1920年,美国家庭平均4.3人,英国4.5人。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规模并不比英美家庭大很多。
调查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善当地的社区生活。为此,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5条改进措施:①成人教育:由于当地居民的文盲率较高,男子为45%,妇女为96%,所以应该开办成年人识字班、图书室等;②儿童教育:当地6—11岁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45%,可将早先停办了的小学重新开放,由燕大师生义务教学;③医疗:清河除药店外,没有其他健康服务设施,也没有受过训练的接生人员,应开办一个卫生诊所,诊所每周有一个下午专门为妇幼检查、看病;④应帮助农民办销售合作社;⑤当地政府部门应与人民合作,修建道路及排水系统,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河水灌溉,最终将清河建成本地区的模范镇。
“清河社会试验区”的成立和工作内容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30年6月,“清河社会试验区”举行开幕仪式,正式开办。“清河社会试验区”包括清河镇及其周围40个村庄,面积约200方里,有99000亩耕地,4500户,22500人,平均每户5人,耕地22亩。试验区隶属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人员由社会学系委派,工作计划与当地人协商确定。期限为7年,经费每年约需七八千元,前4年由燕大社会学系负担,之后逐渐增加自筹比例,计划7年后全由本地筹办。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试验区确立了6条工作原则:①以调查为基础,实事求是;②以通盘计划应付整个问题;③以经济为一切上层建筑之基础;④一切都与本地及外界各专门机关合作;⑤尽量聘用本地人才,加以训练,以免人存政举,人亡政辍;⑥一切设施均与当地情形结合,力求简单与经济,以奠自立之基础。根据这6条原则,试验区将其全部工作分为4类,每类设1股,设股长1人、职员若干人办理,而由试验区主任和副主任总其成。这4个股分别是社会服务、农村经济、农村卫生和农村调查,其中社会服务股负责儿童工作(儿童教育、儿童健康)、妇女工作(妇女教育、妇女手工、家事改良)和社会教育工作(壁报、旬报、图书馆及平民学校),农村经济股负责小本借贷、农村合作、农村工业和农业推广,农村卫生股负责防疫统计、环境卫生、保健、助产、卫生教育、医务等项工作,农村调查股负责试验区各村人口、组织调查等。
“清河社会试验区”的社会改良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经济上与华洋义赈会合作开展了5项以增强农民自立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活动:①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其他形式的合作社,如合作商店、合作工厂、运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等;②设立小本借贷处,以放款的形式抵消高利贷的盘剥,推动生产事业的发展,并为将来设立农业银行提供经验;③提倡家庭工业,开设家庭毛织业训练班,使清河原有的毛织业得到了工艺上的改进;④改良牲畜品种;⑤进行农业改良,如引进优良品种、凿井、植树等等。第二,社会服务方面,开办了幼稚园、幼女班、女子手工班、母亲会、家政训练班等,办起了图书馆和阅报室。第三,在改进农村卫生上,开办了医院,推行新式助产,搞好环境卫生等等,重点是培训农民参加儿童福利和妇女保健工作。
对于实验结果的一个评价
“清河社会试验区”因1937年日本占领华北而结束,抗战胜利后燕大又在清河的一个乡村续办了一段时间,但已如明日黄花,风光不再。对于7年的试验成绩如何评价,人们多持有褒扬的态度,毕竟是农村专业社会工作的大胆尝试,无论最终结果怎样,都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美国人爱德华兹在参观清河试验区以后,敏锐地观察到了传统习俗对于现代科学方法的强烈抵触:
清河中心的目标,是研究组成人口85%的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以试验的方法改善乡村生活,并鼓励大学师生面向农村……。在这里,社会工作者所遇到的(障碍),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水准低到没什么节余以冒实验之风险。……你若给农民解释,他便礼貌地点头,可到做的时候他就不见了。因此,尽管社会工作者受过理论训练,出发点很好,还有博士学位,但却发现自己也能从非常实际的小农的保守心态中学到很多东西。
例如,要建一所简朴而有住院设施的乡村医院,自然是一件适当的事情。全世界都有医院,清河当然也需要一所。于是在友人们的赞助下,医院建了起来。举行开业典礼,官员讲话,致颂词,献上各种美好的祝愿。可接下来,农民却点破了医院的治病方法。他立即看到一个十分荒谬的事情,荒谬得简直难以形容。一天8分钱的住院费,包括所有治疗、药品、医生、食物等,这对我们来说太便宜了。但从他的角度想,怎么会有人干这样的傻事。一个好端端的能做田间重活的男人,其开销只需此数的一半。而既然谁都知道一个病人仅能吃健康人的一小部分,所以为什么要付三倍的钱作为正常人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的饭费?!再说医疗费,当地的中医用经过长期检验证明有效的草药治病,每年每人才要10分钱,而为什么让西医治病每天却要花……
另外,……当地有个迷信,放死人的棺材不能马上从死的地方移开,但医院却不许尸体继续停放在医院,花几个月的时间办丧事,直到算命的择一吉日出殡。因此,医院尽管在官方很有面子,实际上却没有病人,成了一个农民可以拿药的诊所。因为看病的人数太少,诊所只好上午半天开门,下午医生进村协助那些推行现代医学的接生婆与合作社的社员。(阎明:《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如果假以时日,清河试验也许会解决传统习俗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冲突,从而使农村社区工作开展得富有实效,但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为燕大社会学系的师生们感到自豪,他们不仅脚踏实地地做了细致的工作,而且留下了其他实验区所不能比肩的详细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为我们今天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储备了可供采信的一手资料。
责任编辑:杨星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community/2014/0320/122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