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聚焦行业要闻 洪流载道 爱暖中华—中国社会工作26载回望

洪流载道 爱暖中华—中国社会工作26载回望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者秉持的核心工作理念,这个词代表着帮助困境之中的人解决问题、自立自强,也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

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个人价值要通过与他人、社会发生关系来体现。专业的社会工作,会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渗入社会各个角落,不断促进和修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联系,这正是社会工作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功能。

在中国,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已经走过了26年的历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重建,到社工实务和职业化探索,又经历了制度推进、体制建设的提速发展,在全面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工作正沿着“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发展方向全面迈开步伐!

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契机,社会工作以及专业社工群体必将成为“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社会工作在中国当代的起源,可以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设立说起。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指出:“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教育扮演了一个先行者的角色,中国的社会工作是教育先行,这样一种模式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1987年,民政部召开“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论证会”;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正式恢复重建。此后,社工专业教育在各个高等院校迅速发展,形成了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梯次结构体系。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3万多名社工专业人才。

在培养社工专业人才的同时,社会工作专业组织也建立起来。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并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随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也在1994年成立。对于协会的使命,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徐瑞新表示:“努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努力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社会工作,这是协会工作的核心。”

高校社工专业的设立和发展,专业社工组织的构建,体现出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人们的身份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政府的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开始逐渐向外剥离。在社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对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6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正式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当年10月,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随后,2010年4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印发,纲要明确了要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和培养六类重点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位列其中。2011年9月,中央18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3月,中央19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评价、使用、激励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高层大力推动、社会强烈需求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快速形成,并迅速投入实践当中。

1997年,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开始招聘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建立专业社会服务机构。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各类福利机构开始聘用专业社会工作者,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制度。2008年,明确要求民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以社工岗位为主。2009年,民政部出台文件鼓励各地在政策、场地、资金等方面提供宽松的环境,这一举措吸纳了全国近2000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迅速发展。

社工职业规范也正在逐步建立。

2004年,《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出台。2006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颁发,社会工作者开始有了独立的职业水平等级和资质证书。2008年至2013年6年国家社工考试,全国有近百万人次报名参考,已产生十几万名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也于2012年底正式向社会发布,这被视为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准则。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社会工作实务已在各个领域开展。

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工作的价值正日益显现。2000年上海、2003年北京、2004年广州……个案管理、专业入出院评估、心理抚慰等专业社会工作概念出现在各类福利院所;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从城市学生到农民工子女,教育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日趋多元化;在社区矫正领域、司法领域、医务社工领域、企业社工领域也都能看到专业社工们的身影,这些忙碌的身影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喝彩和认同。

在灾害面前,社会工作者们勇挑重担。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在2009年实施了针对汶川地震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试点工程”;芦山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社工机构的社会工作者,迅速投入到帮助灾区人民家园重建和心理重建的工作中。

社会工作的阳光不忘照耀华夏大地的每个角落。2012年,中央六部门联合发布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项计划实施方案》。

社工实务的快速发展更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首次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同年,中央政府首次通过建立公共财政资助机制加强对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培育和扶持,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资助项目,共带动社会资金3.2亿元,185万群众直接受益。2013年,民政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支持购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

展望未来,一个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时代正在到来,一个将社会工作的地位提升到法律层面的趋势正日益明确,一个更加专业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者群体正在形成!

2013年11月13日,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社会工作标准管理、标准研制、标准审查、标准实施与评估有了专门的机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社会工作时代来临。

法律建设方面,2014年2月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已经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发挥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和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指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社会救助服务中能够发挥促进社会融入、帮助救助对象提升能力、心理疏导、资源连接、宣传倡导等五个方面的功能作用。此外,《社会工作师法》也将被提上立法日程。

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国家开发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等专业院校、培训机构的建立,本土化督导团队的培养与运用,从实践基础上正逐步形成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固有的单位体制,成为社区人,社会治理日益融入社区。社区成为了社会工作的主阵地,社区社会救助、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外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专业社工的介入;而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最终也必须落地社区,同样需要社工的介入。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制度配套、功能齐全、层次多样、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比较健全的社会工作体系将基本建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广大社会工作者在不断付出的同时,正在赢得更多的尊重。他们是这个伟大的历史时代的弄潮儿,也是时代的幸运儿,他们也将在历史洪流中实现自身价值!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industrynews/2014/0319/121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