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手册 社工介入灾害救助的必要性
社工介入灾害救助的必要性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发生了7.8级大地震。灾难发生后,国家立即组织了以温家宝为总指挥的救灾指挥部,开赴灾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近十万名官兵被火速组织开赴灾区。国家紧急下发救灾资金,社会各界也在为灾区人民捐钱、捐血,尽自己的可能为灾区人民献出自己的爱心。截止14日下午2点止,四川地震灾区死亡14866人,25788人被埋,1405人失踪,收治26206人。
在本次地震中,第一批到达灾区的人没有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但是随着灾难的不断发展,留给社会工作者的任务越来越多,社会工作者介入灾难的越来越必要而且急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紧急心理危机干预与哀伤辅导。危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在遭遇重要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台风等强烈的自然破坏灾难;另一方面体现在个人经历亲我逝去、失去朋友等各种危机;第三体现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成长危机、如适合新的环境、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的危机。地震灾难是自然灾难危机、失去亲人危机以及灾难新生活适应的综合危机群。危机产生后会对个人的心理导面造成严重的负责影响,同时降低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生活质量,缺失物质资源等。特别是心理危机如果不能通过合理、科学的方法释放,将会影响个人的长期生活和个人发展;
第二、灾难救助。灾难发生后,很多人失去了家园,从“有产者”变为“无产者”,对暂时无家可归人员,失去亲人的儿童、老人、单亲家庭的救治与帮助将变得更为急切。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1、物质救助;2、心理支持与辅导;3、个人心理健康(有无心理创伤经验,是否需要紧急心理援助或以后心理援助,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社会支持网络,个人需求方面的评估与汇总;4、根据汇集资料提供指挥层决策依据;5、对特别需要的群众建立个案管理方案,保存备档资料;5、稳定受灾群众情绪;6、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自助、互助社会支持网络;7、组织协调志愿者有顺开展帮助服务。
第三、特殊人群服务。在地震发生后,很多人失去了亲人,变为了单亲家庭、孤儿、孤老、还有大量的人员因为地震面受残,将影响他们以后社会生活。针对不同的人群的心理特点,提供不同领域的工作者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将更有利于社会救助服务和心理服务。他们的工作不仅需要进行紧急心理危机干预,还要进行物质帮助,社会网络支持,灾后生活适应,联系相关部门和人员安置孤儿、收养孤儿,帮助失亲人员寻找亲人,并根据实际掌握的资料情况,给予决策部门政策建议。
第四、组织志愿者有秩进行志愿服务。灾难发生后很多灾民为了救助其它受灾人员志愿救灾,但是零散的救灾与互救不仅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受困人员,还可能因为没有组织性从而重新陷入灾难之中。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与协调有可能阻塞紧急救助道路,造成拥堵,资源不必要的浪费与损失。社会工作者可以协调社会服务人员和组织进行统一的调度与服务,维持交通秩序、医病现场服务,物质供应服务,信息提供等各种活动。根据各种需要向社会和社会机构征集志愿者,接受社会各界志愿服务咨询。
第五、医疗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灾难发生后,很多伤员被集中到了医疗机构,他们不仅需要医疗服务,还需要心理介入支持、信息提供、物质帮助,志愿者服务,互助与自助网络的建立,形成重要的非正式、正式支持网络,不减轻医生的服务量,而且可以及时根据需要协调各种服务,做到资源与服务高效公正运转。
第六、武器官兵的心理关注与危机干预。灾难后,我们一直关注的对象是灾区人民,可是我们的武警部队、解放军、新闻工作者,他们救人者。每天他们面对“世界末日”“惨不忍睹”的场面,身体疲惫,心理受到冲击。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他们的家人都需要给予重要关注与支持。
目前根据灾难发生的及救助过程来看,社会工作者介入的领域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协调心理工作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与悲伤辅导。
第二、针对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单亲家庭、失亲家庭、残疾人士、致残人士的服务;
第三、受灾人员心理排查、物质需要、社会支持网络、提供社会服务介入与评估,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第四、协调志愿者服务,与临时救济与志愿服务临时训练。
第五、对新增孤儿、孤老等等安置救助工作及灾后工作决策建议。
第六、建立受灾人员自助、互助及正式、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第七、救灾、救助政策、程序过程评估与及时修正政策建议,进行社会倡导。
第八、协调不同的NGO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参与救助、救灾工作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九、关注来自震区川外大学生的生活,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物质支持,心理预警体系,信息咨询等。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manual/2014/0303/111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