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助老人重拾康复信心

助老人重拾康复信心

一、案例背景

陈老,女,高龄老人,退休教师,丧偶,6名子女,五世同堂,大儿子已去世,两个女儿在外地。老人思维清晰,远期记忆力较好,听力退化,双眼有白内障,视力较差,但每天坚持看报(《人民日报》大字版),爱好下五子棋。两个儿子经常前来探望,节假日会有亲戚和学生前来看望。平日较少跟院内其他人接触,喜欢安静。

老人因摔倒,身体右侧瘫痪,长期坐轮椅,右手无活动能力,左手活动能力较差,有自带护工进行日常照料。老人因为身体瘫痪,曾经一度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在护士长的鼓励下改变了消极的心理。从前老人每天到康复室进行右手康复训练,后来她感觉训练没有效果,所以放弃。2010年1月,社会工作者与她接触,了解到此事,开始进行介入。

二、案例分析

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状况及其所处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了基本的预估。针对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介入。

1.随着身体机能日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老年服务对象心里常常出现“自己没有什么用”的老朽感,对于未来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觉得自己做任何努力都不会有所改善。比如陈老过去每天做康复训练,但右手一直没有很好的改善,让她失去了信心,觉得右手的状况不可能康复,故放弃了康复训练。社会工作者从这一点入手,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改变服务对象的负面认知,增强其康复自信。

2.由于高龄老人生理机能老化严重,健康状况衰退,活动一段时间身体就易产生疲劳。服务对象向社会工作者表示:康复训练有些累,所以他自己有时候犯懒,不愿意进行训练。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鼓励服务对象,及时给予肯定;澄清服务对象的想法,及时纠正服务对象的不正确认知,强化服务对象的正确认知与行为。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鼓励服务对象坚持康复训练,协助其重拾信心。

2.帮助服务对象寻找简单、有趣的康复训练方法。

(二)服务策略

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接触,社会工作者发现,服务对象放弃康复训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服务对象认为训练没有作用,对康复失去信心;二是服务对象在康复训练时容易产生疲劳感。

社会工作者决定采取“任务中心模式”进行介入。任务中心模式认为: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个人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可以运用这些能力、方法和技巧面对日后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或新的问题。该模式有相对固定的处理程序,社会工作者要同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任务的规划,检查任务的实行情况,最后以完成任务目标为结束。

(三)服务程序

1.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

2.通过与服务对象交谈,并向院方了解服务对象信息,收集相关资料,确定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3.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目标,规定每天的康复训练量,使服务对象重建康复信心,恢复康复训练。

4.根据服务目标与计划,结合服务对象的爱好及特点,寻找简单、有趣的康复训练方法,鼓励服务对象坚持康复训练。

5.评估服务成效,制订跟进计划。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建立关系,收集信息

第一周,社会工作者探访服务对象两次,陪同服务对象下棋、聊天,回忆服务对象年轻时候的求学经历及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询问服务对象身体状况。社会工作者每次都带领服务对象进行右手的训练,服务对象表示锻炼久了会比较累。通过一周的接触,社会工作者大致了解了服务对象的相关信息,并与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服务对象很欢迎社会工作者的到访。

(二)确定目标,实施计划

从第二周起,社会工作者每周探访服务对象一到两次。针对服务对象的爱好,社会工作者决定每次以下棋的方式让服务对象用右手拾取棋子,以达到锻炼的目的;每次探访结束前,帮服务对象按摩手指,鼓励服务对象平日捡棋子训练右手,并与服务对象约定每天捡棋子30颗。第四周,服务对象主动提出以后每天捡棋子50颗。服务对象的右手伸展比以前灵活,社会工作者特意向服务对象指出右手状况的转变,服务对象很开心,对于右手的康复又有了信心,很感谢社会工作者的帮助;每次探访时,服务对象愿意与社会工作者聊更多的话题,积极配合计划的开展,彼此关系更为亲密。

(三)出现倒退,调整鼓励

第五周,社会工作者询问服务对象捡棋子任务完成情况时,服务对象表现出一些倦怠。通过与其护工的交谈,社会工作者发现服务对象有几天没有进行捡棋子训练,询问服务对象原因,她表示捡棋子太累,而且有时候棋子被其他人拿走了。针对此情况,社会工作者结合当时院内正在开展的手指操小组,决定教服务对象学习手指操,以达到康复训练的目的。服务对象对手指操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很认真地学习,并答应坚持每天自己做一次手指操。社会工作者指派一名实习社工每天下午到服务对象房间,教授、陪同老人进行手指操练习。同时,社会工作者不断鼓励服务对象,让她意识到自己右手状况的改善,使她有信心坚持康复训练。

(四)进展良好,结案跟进

第八周,社会工作者探访时发现服务对象在主动地进行捡棋子训练,服务对象说她现在每天做手指操,偶尔还上五楼康复室进行训练。服务对象感到康复训练还是有效果的,对右手状况的改善有了信心。社会工作者肯定了服务对象的表现,鼓励其坚持训练,并与服务对象讨论准备结案。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确定了结案后的跟进计划,社会工作者每周定期探访,持续跟进。

五、案例评估

1.服务对象每天自觉进行康复训练,重拾了康复的信心。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交谈后,正式结案。

2.结案后,社会工作者每周定期探访服务对象,询问服务对象的训练情况,充分肯定服务对象康复的效果,鼓励其坚持训练。

3.通过该个案的目标达成及服务对象的反应,基本达到了计划中的目的。还需要社会工作者继续跟进,避免服务对象再次放弃康复训练。

六、专业反思

1.个案初期关键在于建立信任关系,以方便之后工作的开展。社会工作者要向服务对象表达充分的尊重、信任与接纳。特别是对于老人这一群体,要接纳老人的思想和行为,不要批评或谴责老人本人或其行为。批判会使老人运用防卫机制,拒绝合作,阻碍问题的解决。要充分尊重老人,真正去关心老人,理解老人。社会工作者还针对服务对象感兴趣的事物,找到较好的切入点,与服务对象交谈,让服务对象逐渐认识到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鼓励服务对象积极解决目前面对的问题,搭建了良好的专业关系。

2.善于倾听,是与服务对象进行有效沟通的第一步。个案初期,社会工作者应以少说话、多聆听为原则。社会工作者除了注意表面问题外,更重要的是了解背后的内容及老人在当中的感受。同时,访谈时要将话题集中在核心问题上,集中讨论一个问题,不要随时更换话题,这样才能找出问题根源和研究解决办法。

3.该个案中,社会工作者充当“使能者”的角色,充分利用相关知识与专业技巧,让服务对象发挥自己的能力,重新树立信心。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及时的鼓励,让服务对象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感觉到康复是有效的,以此让服务对象重燃信心。

4.社会工作者耐心地对待服务对象行为的倒退或维持现状,并注意观察其背后的原因。该个案介入过程中,服务对象一度对康复训练出现懈怠,社会工作者主动向其护工了解情况,并询问服务对象原因,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新的训练方法,让服务对象重新恢复训练。

5.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妥善处理好服务对象的情绪,避免服务对象产生被抛弃感。结案时,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约定今后还会定期探访,并鼓励其坚持训练。该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十分注意个案的持续跟进,以避免服务对象再次放弃康复训练。

(北京市西城区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 李璐龄)

【专家点评】

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社会工作者对此案例中的服务对象首先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改变服务对象的负面认知,然后采取任务中心模式进行介入,结合服务对象个人爱好,制订了捡棋子的训练计划,后来又适时调整为手指操,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发现小组工作的方法对这名服务对象可能更合适,在康复训练小组中,服务对象可通过与其他组员的互动,得到支持,增强自信心,还可以在团队氛围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这比一个人训练的效果要好很多。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4/0228/11138.shtml